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段村中学往事集

  • 姚青山
楼主回复
  • 阅读:25437
  • 回复:19
  • 发表于:2007/9/4 20:14:40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平遥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无论对段村中学还是对我来说,现在还不是写回忆录的时候。

在网上我看到了几个同学写的学校故事,深受启发,感触深深。我本想写成“在段村中学的日子里”,可是仔细想来,段村中学给我的感受绝不只限于在学校的那两年。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正是在少年不经事的纯真年代在那里曾经度过,所以给我的感触是长远的。往事集,就多少有点零零碎碎,也不是故事,更不是记事,只凭记忆和影响,而且作者也不限定于我一个人,谁想写就接着写。如果同学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并有同感,吾心足矣。

对段村中学最早的影响是我十岁的时候,那时对中学是感到陌生和好奇的。因为我们村子的学生上初中时,是一年河底中学,一年段村小学(南市号)隔开来的。在我那年,正好轮到上面,没有在段村中学上,这就更神秘了,因为上高中的人是不多的,比现在的大学录取比例低多了,一个村子二十几个初中生,能有三个上高中就不错了。上高中的录取方式更是难以捉摸,要看你是不是贫下中农,大队是否有人,学习是否还马马虎虎等等。所以,从我上初中那天开始,段村中学就成了我心中的麦加,我希望我能在那里上高中,平遥一中对我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我就想着我有一天要上高中,要到段村中学里面读书。那时候因为其它事情进去过段村中学,但我的愿望是进去念书,念高中!记得我在那里读高中以前,有一次进去玩,有一件事我现在都忘记不了,我用力把一个钉子顶在段村中学的土墙里面,同时下决心:“我一定要进入到这所学校上高中”。后来我如愿了。



[此贴被中微子于2008-4-26 17:14:13编辑过]
  
  • 姚青山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07/9/5 17:10:52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们村子有十七八个人上初中,上高中时规定可以上三个,我又是贫下中农的后代,当然就有我了。不是我谦虚,如果象现在这样考试的话,可以肯定地说,我进不了段村中学,因为我们村的教学质量一般,比其它村子的差远了。我是说,在初中那个班级中,比我强的太多了,人家一切都比我强!有的因为成份不好,有的是因为家庭太穷,有的因为名额限制,我现在都为那些同学惋惜。不管怎么样,我是上了段村中学。

  有一点是我值得说的,我在同学中年龄最小,因为我小时候太淘气,主要是爬树,6岁上学,跳了一级,13岁就进入段村中学了。我不知直到现在是不是有比我还小的,也许本人还是记录保持者。15岁毕业的。

  开学后,进入了段村中学。

  段村中学当然比不了传说中的平遥一中,但是,对于好多农家子弟来说,只能上段村中学,那是在学业上上进的唯一途径。这点我应该感谢段村中学,特别更应该体谅的是段村中学那些老师!学生们可以放学回家,毕业离校,可是好多老师是以校为家的,而且几十年如一日。

  进入了学校,先是分了班级,是在靠近旧厕所的那间,后来可能撤了。一进入学校,首先的感觉是大部分是陌生人,也有一些原来初中的同学,有的不在一个班级,在一个班级的就几个人,原来的好朋友大都不见了,心里空空的,又新鲜又失落。好在很快就开课了,那时候,课程不多,劳动太多。每天的生活是早上早早吃过饭就要步行五六里山路,到学校上课。中午是不回家的,拿个高粮面饼子,中午在学校食堂用老师的碗打一碗面汤,就是午饭了。有时食堂上锁了,就喝点凉水,是几个同学合伙从“水轮子”里搅上来的,学校有个井,操场上也有个井,这是我们经常喝水的地方。下面校院里面那个井的水是碱水,是苦苦的。晚上下学了,再走五里山路,回家,风雨无阻。我不算最苦的,有的同学比我还要远好几里路,是更陡的山路。隔几十公里的学生就住校。
(0)
(0)
  
  • 春雨
  • 发表于:2007/10/5 18:38:25
  • 来自:山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请问楼上是那一年的学生,现在高就?
(0)
(0)
  
  • 姚青山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07/10/9 12:18:09
  • 来自:北京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高就不敢。曾经在高九班学习并毕业,后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在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
(0)
(0)
  
  • 姚青山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08/4/26 17:13:11
  • 来自:北京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文革时候,劳动是很多的,有的是在学校劳动,有的是支援村子里面劳动,有的是在枣林林日南面的南山上开地种些豆子之类。学校的劳动有摘花椒,学校自己在校园东面有块水地,虽然长满了花椒树,下面也可以种很多菜。在戏台的后面也有块地,都是用来补贴老师们的伙食的,紧贴戏台的西面有个猪圈,里面养了一头猪,可能那是老师们一年中主要的营养品。当然了,帮助学校种地是一项劳动。

现在学校东面的教室是我们一点一点从打地基到割灰缝一手建造起来的。原来戏台西面有个旧教室是我们九班的教室,后来就搬到了新修好的教室里面上课了。当时的劳动是如此地多,有些是定好了硬指标的,比如一人要交二千斤小石子,我一直没有完成,一方面是因为我力气小,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找不下一个好的铁锤。在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时,我们正在花椒树上摘花椒。

事实上我们是非常希望支援村子里面劳动的,主要是因为能吃一顿好点的饭,村里一般是给我们吃白面,如果是给马壁,七洞等好点的村子劳动,说不来还能吃到肉菜。管饱吃不许拿,记得有个同学偷偷拿了一个,说是要带回去给他奶奶吃,夹在自行车后面,让老师看到了,为这事专门批评了一个钟头,直到写了检讨才算完事。

(0)
(0)
  • 郝云龙
  • 发表于:2010/4/2 8:46:19
  • 来自:山西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各位校友请多关注
(0)
(0)
  • 360ai
  • 发表于:2011/1/5 15:42:00
  • 来自:广东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中学时代我早就不记得了
(0)
(0)
  • py2011seo
  • 发表于:2011/7/8 22:05:36
  • 来自:浙江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来看看,希望跟大家交朋友
(0)
(0)
  • Guest0927442343
  • 发表于:2014/3/11 9:35:08
  • 来自:山西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小姚同学!勾起回忆了
来自手机版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