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你了解段村吗?[转贴]

  • firster
楼主回复
  • 阅读:20500
  • 回复:5
  • 发表于:2007/9/3 13:02:03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平遥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紫气东来》之二十四、北头庙来了个苦学生
  杨思良跟着张老师来到段村小学,在此安家落户,住在学校,吃在学校。他在学校,既要伺侯老师,又要读书,还要跑交通。所以,杨思良来后没有几天,一传十、十传百,全镇传开了:北头庙来了个苦学生!
  段村镇有个堡子叫旧堡。旧堡的北面有一座大庙。当地群众,不管你里边供的什么神,塑的什么佛,奉的什么菩萨,统统叫做庙。因为这庙在旧堡的最北面,所以群众叫它北头庙。又因为段村小学设在庙里,北头庙又成了段村小学的代名词。

  北头庙雄伟壮观。庙门前建有一座两丈多高、三丈多宽的琉璃照壁。庙门的两侧有两间耳房,原塑有哼哈二将各一尊,现在成了学校的传达室和守门房。房上建有钟鼓楼。钟楼上生铁铸的大钟仍挂在那里;鼓楼则早已有楼无鼓了。进了庙门,正面是大殿,原塑有如来佛像,早已拆除,改作教室;东西各有砖砌窑三孔。东面的三孔改为教室,西面的三孔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从庙的整个布局,这个有殿的院落是庙的中心,它的两侧还各有一幢大院。
  大殿的东北角有个小便门,进去是一幢小院,正房中供有三霄娘娘一丈多高的塑像。东西厢房供的是关公、岳飞。北面有个后门,出去是一个小坪,是北头庙的最北边了。
  庙门的西侧还有一个小门,进去是一幢大院。正面有一座大殿,是三座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供的是真武大帝,大帝的三个化身,塑得栩栩如生,非常魁伟,足足有两丈多高。西面是一排五眼十字窑,供着河神、雷公、闪早娘娘。东面一排三眼窑既是西院的东窑,又是东院的西窑,东西都有门可以进出。西院南面还有一排长廊。
  在农村说来,这样建筑规模宏大,供神多种多样的庙宇,非常少见。
  杨思良参加革命时间不长,但已是公门中人了,还有跑交通的任务,他需要熟悉了解段村的情况。
  段村是平遥县四大集镇之一。主要有段、张两大姓,也有尚、宋、廉等小姓。大姓人多,穷;小姓人少,富。据说段村原叫张村,因为姓张的多。后来姓段的多了,改为段村。传说,当姓段的人多势大之后,就在村口设卡,见有来往之人,便将一根大葱一刀两断,问:这是什么葱(村)?来人若答:断葱(即段村的谐音)。就酒肉招待。如果说是张村,轻则挨骂,重则遭打,久而久之,就不叫张村叫段村了,当然这只是民间流传的笑谈,不足为据。
  段村镇很大,比东赵村大多了。全村有五条堡子,每条堡子住有上百户人家。每个堡子四周有丈余宽、数人高的堡墙,关上堡门,外人就进不来。日本人来了,将周围的堡墙挖开几个缺口,便于抗日部队进行游击活动。每个堡子的中间,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堡门开在街的西头。街的两侧是住户的大门,隔三过五有四五条小巷,每条巷内有十来八个院子,有的是单门独户,有的院子住有六七户人家。
  镇中心由一条约二华里的长街横贯东西,两旁有几十间铺面,逢五(初五、十五、二十五)在此赶集。大街的正南有座关帝庙,是村公所的所在地。由于日寇的入侵,不少铺面已倒闭歇业。可这里是本县东、北村庄以及祁县、太谷、文水一带人们通往南山驮煤拉炭的必经之路,来往驴骡车马,叮叮当当,日以继夜,络绎不绝。虽不像昔日繁华,但仍不失为热闹之村镇。
  在这五个堡子中,旧堡最大,最老,也最穷。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穷旧堡,富新堡,倒运鬼住在南新堡,八角楼堡瞎凑付,照壁堡内是头富户。照壁堡住的是尚、宋两姓,当时在村里是最有钱的富户。
  段村镇西边有一条佛常河,建有一座砖石桥,隔河有一座大庙,人们叫河底庙。战前是学校的所在地,抗战中学校搬到了北头庙
  段村镇的这座小学,是中国共产党段村党支部的所在地。除领导本镇党的工作进行抗日活动外,还以中心小学的名义为掩护,联络着附近常村、军寨、张庄等村的小学。在搞好学校工作的前提下,公开进行教学活动,暗地进行党的工作。到了夜间,学校有时是抗日干部和八路军在段村工作活动的场所。有时是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送交公粮,宣传减租减息的场所。党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正是为了便于进行党的活动,学校才搬入北头庙。因为这里的地势特别好。它的最南面是旧堡的堡门,门上有很高的门楼;它的西面和北面是悬崖峭壁,虽不很高,但陡得无法攀登;东面是很高的堡墙,开了一个豁口,有一条可以人行的小路。鬼子来了,只能通过南面的堡门。学校照壁前常有一个学生放哨,一有敌情就能发现,师生可以迅速转移。
  段村镇大,学校也不小,占三幢院子,六七个教室。有一百多学生。除校长外,有五六位教师。还有一个补习班,专门培养训练一些年龄较大的学生,为抗日政府输送人才。
  学校有一名姓张的工友,年过半百,专门给教师做饭,看守学校。他走过江湖,懂得一些拳术,常常舞枪抡棒,教思良踢腿撩膀子,走几套拳脚,晚上这一老一少就住在庙内。
  杨思良来到学校没有几天,校长找他谈话。
  校长问:你是来读书的,你过去学过些什么?
  读过两年小学,上过私塾,读过《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和《尺牍》。

  校长听后了一声,觉得有点新奇。又问:你学过算术吗?

  笔算只会加减法。主要学习过珠算,打算盘,大九九,小九九,九九归一,凤凰双展翅,都还记得。

  校长又噫了一声问:你能不能背点古文?

  短篇的还记得一点,像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刘禹锡的《陋室铭》还可以背。

  校长笑了。你随便给咱们背一段听听,怎么样?

  杨思良就朗诵起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校长听了说:好,好!现在你写一篇文章,就是学校说的作文。

  杨思良听后发了个愣怔,心想这作文咱可从来没有写过,真是狗咬刺猬,不知从何下口。

  校长看出他有些为难,马上补充说:就把你这次下山的经过和见闻写一写。
  杨思良只好硬着头皮拿了纸墨笔砚,坐在桌子上,一边磨墨,皱着眉头沉思起来:如何下笔呢?忽然想起看过的小说来,仿照小说那样写试试。于是动起笔来:

  有一天,我正在听老战士讲故事,忽听有人喊:杨思良,谢科长叫你去。我急忙走到谢科长的办公处。只见一位身着长袍的先生。谢科长说:这是段村学校的张老师。我先鞠躬,后问好,谢科长说,让我跟这位老师去段村。我二话没说,跟着张老师上了路程。
  翻过几座碧绿的山,穿过数条结冰的河。走上大山,只见茂密的森林,随风呼叫:穿过河流,又见河水冻结成冰。爬山时累得直喘气,过河时路滑又难行。突然见一座山,一片红色,寸草不生,不由得问张老师:这山为何不长树?张老师说:这是火成岩,它怎能长树!走了一阵,又走的尽是崎岖小路,到处都是灌木丛。老师说:这条小路走起来十分安全,不会碰到日本鬼子兵。随后又一路下坡往北行,不久就到了我的学校段村镇。
  杨思良写完交给了校长。

  校长拿起作文,进入眼帘的是一笔清秀的毛笔字,心中暗喜,看完之后笑了笑说:这是一篇类似八股的文章。作文算通过,但算术不行,你跟随到三年级学习。
  杨思良听了高兴,他这时工作的时间多,读书的时间少,忙人无忧愁,生活得痛快。

  杨思良是个流浪儿,东跑西颠,举目无亲。在有天伦之乐家庭的人的眼中,他是个苦学生。他则比较乐观,已经有了个稳定的落脚点,不愁吃住,于是安下心来,以校为家。但是到了夜深人静,孤身单影时,他何尝不想自己的家呀! 

  
  • 姚青山
  • 发表于:2007/9/3 13:15:36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张兰镇,出南门,
  推推车的有一群。
  走仙台,上下梁(梁当地读罗音),
  泉泉、板峪、赵家窑。
  南窑头,翻转梁梁太山沟。
  西窑沟,水策洼儿平道头。
  下五里,是窑头。
  担上扁担锐圪膝,
  赵山下去是马壁。
  走常堡,看段村,
  安社、七洞、小胡村。
  走梁赵,看胡村,
  胡村有棵柏叶树,
  不开花花结籽子。
(0)
(0)
  
  • nb933
  • 发表于:2010/8/17 0:12:29
  • 来自:山西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咱们说实话列!!我就是北新堡的!!姓段!看了这填子!段村的段家永远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